傲岸文集小说网为您提供小说傲岸文集免费阅读 |
![]() |
|
唐朝小说网 > 短篇文学 > 傲岸文集 作者:傲岸 | 书号:1345 时间:2016/9/27 字数:5776 |
上一章 行苦的罕拉伯亚似类磨折与待等 下一章 ( → ) | |
《圣经》里有着一个极其动人的故事,同时也是脍炙人口的:上帝许诺亚伯拉罕一子。亚伯拉罕听到这个许诺之后无疑是⾼兴的,他怀着希望去等待这个孩子,然而许多年月过去了,上帝的承诺始终没有兑现,而这个老人却是丝毫没有改变自己等待孩子的意志以及对上帝的信仰,经过了漫长年月的等待与磨折,他得到了他的爱子,并取名叫以撒。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这一切的等待终于结束了。然而,正是上帝,却让这个美好的结局加上了一条很不吉利的尾巴,他叫亚伯拉罕用他的儿子来献祭。这意味着,亚伯拉罕又将失去自己多年期盼的儿子。众所周知,这是上帝对亚伯拉罕的一个考验。亚伯拉罕却是不知道的,他只是一声不吭地执行这个命令。 克尔凯郭尔在他的《恐惧与战栗》中表达了他对这个老人的崇敬之情:“还没有人能象亚伯拉罕这么伟大,有谁可以理解他吗?” 这样一个始终持有信仰的人,他在并未产生要孩子的念头的时候忠诚于上帝;在年轻时候他可能会不住地感到 ![]() 为了不拘泥于经典,我冒昧地捏造一个类似亚伯拉罕的现实生活版本,我发现现实生活并不乏这样的人:少年D。假设有一个少年D——现在这个假设已经溶⼊了实真——他在等着一封信,那不管是一封怎么样的信,关于前途或者友谊,可以肯定的是他把它看得很重。信迟迟不到,据他了解,这封信已经寄了一个月,一般来说,这应该是出了一些问题。他准备去询问这是怎么回事,他准备打电话问个清楚,然而正当他打电话的时候——必须提醒的是,他是一个充満信仰的男孩——他似乎意识到他的这种等待是一种神的考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认为,每个事情都适时的解决是一种浮躁。于是他开始决定要历练自己的意志,从意识到这是上帝的一种考验开始,他打消了他关于这封信的所有动机,于是他等了两个月,令人吃惊的是,这两个月里他的意志依然如此坚定,坚信这着这是一个神的考验,而他的目的显然是模糊的,他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抛弃一切动机,这种历练让他感到一切失去了意义,甚至等待也失去了意义。他的这个关于信仰的动机已经让他变得与世隔绝。他开始连自己都认为自己是在做一件愚蠢、呆板的事情,然而他还是抱有信仰。 我从这个故事与亚伯拉罕美丽动人的故事找到了等同 ![]() 信仰的意义不止于此,对于绝望的人,他是很需要信仰。这个可以以另一个人,卡夫卡为例,他在他的《箴言录》里写道:“如果没有对某种不可摧毁的东西的持久信仰,人就无法活下去。对于人来说,无论是这种不可摧毁的东西还是这种信仰,都可能是长期隐存的。这种隐存的表现方式之一就是相信一个自己的上帝。”对于少年D来说,他如果打电话的时候并没有产生这个念头,他就很可能把这一切事情办妥,然后得到他所要的。而他突然产生了这个想法(是他的敏感和多疑让他产生了这个想法),而他畏惧的心理让他不得不服从这个強烈的信仰威胁,不然,他将会得到报应。如果只是出于这种念头,那他无疑就不会是克尔凯郭尔所赞美的对象,他只是一个胆小者。真正的信仰者是这样的:“对于上帝——一切都是可能的。信仰的斗争就在于这一点:争取可能 ![]() ![]() ![]() ![]() 这一种信仰(事实上是一种绝望)让他开创了存在主义。而存在主义始终坚信:一个人无论从自己可怕的、堕落的、失望的景况中,还是“主啊,我从深渊向您求告”那样向上帝呼吁,都能得到拯救和自由,因为这是一位计算人的头发,关心每一个活着的人的可爱的上帝,他会把人类的每滴痛苦的眼泪掉(《旷野呼告》序)。 如他所讲的可能 ![]() ![]() ![]() 他们的苦行无疑是一种与俗世相悖的行为,因此常人难以理解这种行为。而重要的不是以某种行为的乖僻来决定这种行为的可行 ![]() ![]() ![]() 我们需要重新读这个故事:《圣经•旧约全书》的第十八章《神应许给亚伯拉罕一个儿子》前后,上帝作过无数次(尚且这么说)的许诺:“我已经赐给你的后裔,从埃及河直到伯拉大河之地。”“我与你立约,使你的后裔极其繁多。”“我必使你的后裔极其繁多,国度从你而立,君王从你而出…”按照常理,亚伯拉罕在第一次听到这个许诺的时候是満怀奋兴之情的,于是他开始等待,而他的苦行生活也随之开始,可是他等了多少年!令人吃惊的是,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对上帝是始终如一的。而这样的等待又是多么磨折人,他一定会感到如此乏味,但克尔凯郭尔说:“悲哀的人总是同情悲哀的人,但更伟大的时具有信念,更值得关注的饿是持有信念,更值得关注的是持有信念的人”亚伯拉罕走的无疑是始终如一持有信念的道路,他是用他的精神和耐力,战胜了“命运残酷的必然 ![]() ![]() 然而“可能 ![]() ![]() ![]() ![]() ![]() 亚伯拉罕的苦行没有外力作用,而是一个用毅力完成的运动,而这正是他比修建长城的民工伟大的原因。尽管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民工的苦行是一种体力劳动,而他的是心理磨折,民工比他付出更多。所以这样来看,他们对信仰的伟大也是等同的,而我们更不必要把他分出谁更伟大。而较为明显的是,由于这种是否有外力驱使的差别,造成了另一类苦行,而这正是民工所没有的。那就是克氏提到的“有关信仰与其大巨 ![]() ![]() ![]() ![]() ![]() ![]() 此时,亚伯拉罕的苦行也转为爱子与杀子的斗争中,从而,克尔凯郭尔又把它引到了一个新的问题之中:是否符合伦理。“亚伯拉罕正准备献祭以撒,对于他的这一行动,合乎伦理的解释应是他恨以撒。”克尔凯郭尔又继续写道:“面对上帝的绝对关系,亲情关系被削弱了。”于是引出了真正的伦理问题:亚伯拉罕爱子也爱上帝,而他选择其一,爱上帝的时候,他的人伦道德也被剥削了,因为他成了杀子的凶手。 对于少年D来说,他处在崭新的社会,一个完全世俗化的社会,他的伦理就是是否符合世俗,进而可以这么说,他的落后的信仰思想在这个社会是否还需要,或者,是否应该屏弃而去追求物质一点的东西。他违背了这个伦理。而他又是相当痛苦的:“这个悖论中最令人感到痛苦的就是他无法使自己理解发生的一切。”而少年D同样会遇到这个问题,他为了追求自己虚无的信仰,同样会变得没有人情味,満面冰冷,甚至得罪最亲爱的⽗⺟和朋友,而他又注定处在这样的悲苦之中。 可是,少年D是一个值得称颂的人物。是的,与亚伯拉罕相比,他拥有的內心生活毫不逊⾊。而他仅仅是并未成为一个经典人物。 少年D为什么值得称颂?我要说的已经不是因为他有信仰,而是为什么要有信仰的问题。这时克尔凯郭尔提出了一个新疑问:对上帝存在绝对义务吗?克尔凯郭尔在《疑问二》的结尾用了这样的概括:“存在对上帝的绝对义务,倘若如此,它就描述了那个悖论,即作为特殊 ![]() ![]() ![]() 这个时候,我的任务也该完成了,但是我不免又想到少年D的命运,他的隐匿、苦行的意义在我看来却是一个永远也无法解决的问题,至少永远也无法用现代的眼光去理解。于是我満怀恶意的给他设计另外一条途径:本来,按照先哲亚伯拉罕式的思路,他是要坚持下去,等到信来临,完成他对上帝一个段落的信仰,让他对他的信仰感到心安理得。但是由于年轻人的浮躁,我不得不让他走另一条路,至少是为了更让人理解。他打了那个电话,他终于突破了思想斗争,打了那个电话,询问了那封信的情况。假设那是封女孩的信,他就打电话给那个女孩:“我收不到您的信呀。”少年D很可能会受到女孩热情的询问,之后是那封信迟来问题的解决。于是他收到了信,又收到了外加的女孩热情的祝福。他豁然开朗,而他又并未丧失信仰,他仍然是一个信徒。他也可以仍然是一个绝望的男孩,仍然是一个忠实的存在主义者,他做了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而我们知道,《圣经》里并没有这样的情节:亚伯拉罕与上帝商量,我不杀我的儿子,但我也绝对忠诚于您,可以这样吗?然后上帝同意,给了他一直羔羊代替儿子,于是他也两全其美。但最明显的是,这个故事失去了原来的美丽动人。本质来说,这使原来存在主义采取的态度完全丧失了:彻底绝望,狂疯追求,极其个人…两全其美违背了克尔凯郭尔的初衷。少年D会受到心灵的惩罚:“因为他的回归变成了逃跑,他的获释放成为偶然,他得到的报偿就是聇辱,他未来的归宿或许是下地狱。”少年D打出那个电话之后,受到的必然是这样的磨折,大巨的自责和自卑导致了他精神的丧失。 但是,少年D与亚伯拉罕注定不同。先哲亚伯拉罕的信仰意识到了少年D这里会变成一种內心意识。亚伯拉罕是以一种绝对的信仰维持了一生,一百三十年。而少年D虽然有着极其相似的绝望,然而这终究只是一种借代,他其实是在一种信仰—苦行—怀疑—违背信仰—自责—重新信仰的轮回之中完成他的一生。这已成为一种生活形式,一种有代表 ![]() |
上一章 傲岸文集 下一章 ( → ) |
傲岸文集免费阅读是由网友共享获取,是作者傲岸不遗余力撰写的一部情节声情并茂的佳作,傲岸文集小说网为您提供小说傲岸文集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