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小说网为您提供小说新唐书免费阅读 |
![]() |
|
唐朝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新唐书 作者:欧阳修、宋祁等 | 书号:10201 时间:2017/3/26 字数:14580 |
上一章 七十二卷 下一章 ( → ) | |
岑虞李褚姚令狐 岑文本,字景仁,邓州棘 ![]() ![]() ![]() ![]() 贞观元年,除秘书郞,兼直中书省。太宗既藉田,又元⽇朝群臣,文本奏《藉 田》、《三元颂》二篇,文致华赡。李靖复荐于帝,擢中书舍人。时颜师古为侍郞, 自武德以来,诏诰或大事皆所草定。及得文本,号善职,而敏速过之。或策令丛遽, 敕吏六七人泚笔待,分口占授,成无遗意。师古以谴罢,温彦博为请帝曰:“师古 练时事,长于文诰,人少逮者,幸得复用。”帝曰:“朕自举一人,公毋忧。”乃 授文本侍郞,专典机要。封江陵县子。是时,魏王泰有宠,侈第舍,冠诸王。文本 上疏,劝崇节俭,陈嫡庶分,宜有抑损。帝善之,赐帛三百段。 逾年为令,从伐辽东,事一委倚,至粮漕最目、甲兵凡要、料配差序,筹不废 手,由是神用顿耗,容止不常。帝忧曰:“文本今与我同行,恐不与同返矣!”至 幽州暴病,帝临视流涕。卒,年五十一。是夕,帝闻夜严,曰:“文本死,所不忍 闻。”命罢之。赠侍中、广州都督,谥曰宪,陪葬昭陵。 始,文本贵,常自以兴孤生,居处卑,室无茵褥帏帟。事⺟以孝显,抚弟侄笃 恩义。生平故人,虽羁 ![]() ![]() ![]() ![]() ![]() ![]() 时羲兄献为国子司业,仲翔陕州刺史,仲休商州刺史,兄弟子侄在清要者数十 人。羲叹曰:“物极则反,可以惧矣!”然不能抑退。坐豫太平公主谋诛,籍其家。 长倩,少孤,为文本鞠爱。永淳中,累官至兵部侍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垂 拱初,自夏官尚书迁內史,知夏官事。俄拜文昌右相,封邓国公。武后擅位,喜符 瑞事,群臣争言之。长倩惧,间亦开陈,请改皇嗣为武氏,且为周家储贰。后顺许, 赐实封户五百,加特进、辅国大将军。凤阁舍人张嘉福、洛州民王庆之建请以武承 嗣为皇太子,长倩谓皇嗣在东宮,不宜更立,与格辅元不署,奏请切责嘉福等。和 州浮屠上《大云经》,著⾰命事,后喜,始诏天下立大云寺。长倩争不可,繇是与 诸武忤,罢为武威道行军大总管,征吐蕃。未至,召还,下狱。来俊臣胁诬长倩与 辅元、欧 ![]() 辅元者,汴州俊仪人。⽗处仁,仕隋为剡丞,与同郡王孝逸、繁师玄、靖君亮、 郑祖咸、郑师善、李行简、卢协皆有名,号“陈留八俊”辅元擢明经,累迁殿中 侍御史,历御史中丞、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既持承嗣不可,遂及诛。子遵,亦举明 经第,为太常寺太祝,亡命匿中牟十余年。神龙初,诉⽗冤,擢累赞善大夫。 辅无兄希元,洛州司法参军,同章怀太子注范晔《后汉书》者。 虞世南,越州余姚人。出继叔陈中书侍郞寄之后,故字伯施。 ![]() ![]() ![]() ![]() ![]() ![]() 贞观八年,进封县公。会陇右山崩,大蛇屡见,山东及江、淮大⽔,帝忧之, 以问世南,对曰:“舂秋时,梁山崩,晋侯召伯宗问焉。伯宗曰:‘国主山川,故 山崩川竭,君为之不举,降服,乘缦,彻乐,出次,祝币以礼焉。’梁山,晋所主 也,晋侯从之,故得无害。汉文帝元年,齐、楚地二十九山同⽇崩,⽔大出,诏郡 国无来贡,施惠天下,远近洽穆,亦不为灾。后汉灵帝时,青蛇见御坐。晋惠帝时, 大蛇长三百步,见齐地,经市⼊庙。蛇宜在草野,而⼊市,此所以为怪耳。今蛇见 山泽,适其所居。又山东 ![]() ![]() ![]() ⾼祖崩,诏山陵一准汉长陵故事,厚送终礼,于是程役峻暴,人力告弊。世南 谏曰: 古帝王所以薄葬者,非不 ![]() ![]() ![]() 又汉法,人君在位,三分天下贡赋之一以⼊山陵。武帝历年长久,比葬,方中 不复容物。霍光暗于大体,奢侈过度,其后⾚眉⼊长安,破茂陵取物,犹不能尽。 无故聚敛,为盗之用,甚无谓也。 魏文帝为寿陵,作终制曰:“尧葬寿陵,因山为体,无封树、寝殿、园邑,棺 郭⾜以蔵骨,⾐衾⾜以朽⾁。吾营此不食之地, ![]() ![]() 陛下之德,尧、舜所不逮,而俯与秦、汉君同为奢泰,此臣所以尤戚也。今为 丘陇如此,其中虽不蔵珍宝,后世岂及信乎?臣愚以为霸陵因山不起坟,自然⾼显。 今所卜地势即平,宜依周制为三仞之坟,明器一不得用金银铜铁,事讫刻石陵左, 以明示大小⾼下之式,一蔵宗庙,为子孙万世法,岂不美乎! 书奏,未报。又上疏曰:“汉家即位之初,便营陵墓,近者十余岁,远者五十 年。今以数月之程,课数十年之事,其于人力不亦劳矣。汉家大郡,户至五十万, 今人众不逮往时,而功役一之,此臣所以致疑也。”时议者颇言宜奉遗诏,于是稍 稍裁抑。 帝尝作宮体诗,使赓和。世南曰:“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 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帝曰:“朕试卿耳!”赐帛五十 匹。帝数出畋猎,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尝命写《列女传》于屏风,于时无本, 世南暗疏之,无一字谬。帝每称其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 词,五曰书翰。世南始学书于浮屠智永,究其法,为世秘爱。 十二年,致仕,授银青光禄大夫,弘文馆学士如故,禄赐防閤视京官职事者。 卒,年八十一,诏陪葬昭陵,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懿。帝手诏魏王泰曰:“世南于 我犹一体,拾遗补阙,无⽇忘之,盖当代名臣,人伦准的。今其云亡,石渠、东观 中无复人矣!”后帝为诗一篇,述古兴亡,既而叹曰:“钟子期死,伯牙不复鼓琴。 朕此诗将何所示琊?”敕起居郞褚遂良即其灵坐焚之。后数岁,梦进谠言若平生, 翌⽇,下制厚恤其家。 子昶,终工部侍郞。 李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人。隋內史令德林子也。幼多病,祖⺟赵以“百药” 名之。七岁能属文,⽗友陆乂等共读徐陵文,有“刈琅琊之稻”之语,叹不得其事。 百药进曰:“《舂秋》‘鄅子藉稻’,杜预谓在琅琊。”客大惊,号奇童。引廕补 三卫长。乃 ![]() ![]() ![]() ![]() 初,以疾去舍人也,炀帝在扬州,召不赴,衔之。及即位,夺爵,为桂州司马。 官废,还乡里。大业九年,戍会稽,管崇 ![]() ![]() ![]() ![]() 太宗至泾州,召与语,悦之。贞观元年,拜中书舍人,封安平县男。明年,除 礼部侍郞。时议裂土与弟子功臣,百药上《封建论》,理据详切,帝纳其言而止。 四年,授太子右庶子。太子数戏媟无度,乃作《赞道赋》以讽。它⽇,帝曰:“朕 见卿赋,述古储贰事,劝励甚详,向任卿,固所望耳!”赐彩三百段。迁散骑常侍, 进左庶子、宗正卿,爵为子。久之,固乞致仕。帝尝与偕赋《帝京篇》,叹其工, 手诏曰:“卿何⾝老而才之壮,齿宿而意之新乎?”卒,年八十四,谥曰康。 百药,名臣子,才行世显,为天下推重。侍⽗⺟丧还乡,徒跣数千里。服虽除, 容貌癯瘠者累年。好奖荐后进,得俸禄与亲 ![]() 子安期。安期亦七岁属文。⽗贬桂州,遇盗,将加以刃,安期跪泣请代,盗哀 释之。贞观初,为符玺郞。累除主客员外郞。⾼宗即位,迁中书舍人、司列少常伯, 数豫决国事。帝屡责侍臣以不能进贤,众不敢对。安期进曰:“邑十室且有忠信, 天下至广,不为无贤。比见公卿有所荐进,皆劾为朋 ![]() 自德林至安期,三世掌制诰,孙羲仲,又为中书舍人。 褚亮,字希明,杭州钱塘人。曾祖湮,⽗玠,皆有名梁、陈间。亮少警敏,博 见图史,一经目辄志于心。年十八,诣陈仆 ![]() 后为薛举⻩门侍郞。举灭,秦王谓曰:“寡人受命而来,嘉于得贤。公久事无 道君,得无劳乎?”亮顿首曰:“举不知天命,抗王师,今十万众兵加其颈,大王 释不诛,岂独亮蒙更生琊?”王悦,赐乘马、帛二百段,即授王府文学。⾼祖猎, 亲格虎,亮恳愊致谏,帝礼纳其言。王每征伐,亮在军中,尝预秘谋,有裨辅之益。 贞观中累迁散骑常侍,封 ![]() 太宗征辽,子遂良从,诏亮曰:“畴⽇师旅,卿未尝不在中,今朕薄伐,君已 老。俯仰岁月,且三十载,眷言及此,我劳如何!今以遂良行,想君不惜一子于朕 耳。善居加食。”帝顿首谢。及寝疾,帝遣医、中使候问踵相逮。卒,年八十八, 赠太常卿,陪葬昭陵,谥曰康。遂良自有传。 初,武德四年,太宗为天策上将军,寇 ![]() 刘孝孙者,荆州人。祖贞,周石台太守。孝孙少知名。大业末,为王世充弟杞 王辩行台郞中。辩降,众引去,独孝孙攀援号恸,送于郊。贞观六年,迁著作佐郞、 吴王友。历谘议参军。迁太子洗马,未拜,卒。 李玄道者,本陇西人。世居郑州。仕隋为齐王府属。李密据洛口,署记室。密 败,为王世充所执,众惧不能寐,独玄道曰:“死生有命,忧能了乎?”寝甚安。 及见世充,辞⾊不挠,释缚,为著作佐郞。东都平,为秦王府主簿。贞观初,累迁 给事中,姑臧县男。出为幽州长史,佐都督王君廓,专持府事。君廓不法,每以义 裁纠之。尝遗玄道婢,乃良家子为所掠,遣去不纳,由是始隙。君廓⼊朝,玄道寓 书房玄龄,玄龄本甥也。君廓发其书,不识草字,疑以谋己,遂反。坐是流巂州, 未几,擢常州刺史,风绩清简,下诏褒美,赐缯帛。久之,致仕,加银青光禄大夫, 以禄归第,卒。 李守素者,赵州人。王世充平,召署天策府仓曹参军,通氏姓学,世号“⾁谱” 虞世南与论人物,始言江左、山东,尚相酬对;至北地,则笑而不答,叹曰:“⾁ 谱定可畏。”许敬宗曰:“仓曹此名,岂雅目琊?宜有以更之。”世南曰:“昔任 彦升通经,时称‘五经笥’,今以仓曹为‘人物志’,可乎?”时渭州刺史李淹亦 明谱学,守素所论,惟淹能抗之。 姚思廉,本名简,以字行,陈吏部尚书察之子。陈亡,察自吴兴迁京兆,遂为 万年人。思廉少受《汉书》于察,尽传其业。寡嗜 ![]() 仕陈会稽王主簿。⼊隋,为汉王府参军事,以⽗丧免。服除,补河间郡司法书 佐。初,察在陈,尝脩梁、陈二史,未就,死,以属思廉,故思廉表⽗遗言,有诏 听续。炀帝又诏与起居舍人崔祖浚脩《区宇图志》。迁代王侍读。⾼祖定京师,府 僚皆奔亡,独思廉侍王,兵将升殿,思廉厉声曰:“唐公起义,本安王室,若等不 宜无礼于王。”众眙却,布列阶下。帝义之,听扶王至顺 ![]() ![]() 王为皇太子,迁洗马。即位,改著作郞、弘文馆学士。诏与魏征共撰《梁》、 《陈书》,思廉采谢炅、顾野王等诸家言,推究综括,为梁、陈二家史,以卒⽗业。 赐杂彩五百段,加通直散骑常侍。以籓邸恩,凡政事得失,许密以闻,思廉亦展尽 无所讳。帝幸九成宮,思廉以为“离宮游幸是秦皇、汉武事,非尧、舜、禹、汤所 为”帝谕曰:“朕尝苦气疾,热即顿剧,岂为游赏者乎?”赐帛五十匹,拜散骑 常侍、丰城县男。卒,赠太常卿,谥曰康,陪葬昭陵。 孙。 赞曰:隋炀帝失德,⾼祖总豪英,兴北方,鼓行⼊关,举京师,轰若震霆。思 廉以诸生侍孱王,奋然陈大义,挫虓虎而夺之气,勇夫悍心,褫骇自却,不敢加无 礼于其君。诚使有家国者举不失义,天下其何以抗之哉?宜太宗之尊表云。 字令璋,少孤,抚昆媦友爱。力学,才辩掞迈。永徽中,举明经第,补太子 宮门郞。以论撰劳,进秘书郞。稍迁中书舍人,封吴兴县男。武后时,擢夏官侍郞。 坐从弟敬节叛,贬桂州长史。后方以符瑞自神,取山川草树名有“武”字者,以 为上应国姓,裒类以闻。后大悦,拜检校天官侍郞,擢文昌左丞、同凤阁鸾台平章 事。永徽后,左右史唯对仗承旨,仗下谋议不得闻。以帝王谟训不可阙纪,请仗 下所言军国政要,责宰相自撰,号《时政记》,以授史官。从之。时政有记自始。 坐事,降司宾少卿。延载初,拜纳言,有司以族犯法,不可为侍臣者,曰: “王敦犯顺,导典枢机;嵇康被戮,绍以忠死。是能为累乎?”后曰:“此朕意, 卿无恤浮言。” 证圣初,加秋官尚书。明堂火,后 ![]() ![]() 契丹李尽忠盗塞,副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使。坐累,下迁益州长史。始, 蜀吏贪暴,擿发之,无所容贷。后闻,降玺诏慰劳,因谓左右曰:“为二千石清 其⾝者易,使吏尽清者难,唯为兼之。”新都丞硃待辟坐赃应死,待辟所厚浮屠 理中谋杀,据剑南。有密告后者,诏穷按。深探其狱,迹疑似皆捕逮,株 ![]() 弟班。班笃学有立志,擢明经。历六州刺史,政皆有绩,数被褒赐,累封宣城 郡公。迁太子詹事,兼左庶子。时节愍太子稍失道,班凡四上书谏。 其一曰:“臣闻贾谊称‘选天下端士,使与太子居处出⼊,故太子见正事,闻 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夫习与正人居,不能无正;习与不正人居,不 能无不正。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太子正,天下定矣’。伏见內置作坊,诸工 伎得⼊宮闱之內、噤卫之所,或言语內出,或事状外通,小人无知,因为诈伪,有 玷盛德。臣望悉出宮內造作付所司。” 其二曰:“汉文帝⾝弋绨,⾜草舄。齐⾼帝阑槛用铜者,皆易以铁。经侯带⽟ 具剑、环佩以过魏太子,太子不视。经侯曰:‘魏国亦有宝乎?’太子曰:‘主信 臣忠,魏之宝也。’经侯委剑佩去,杜门不出。夫圣贤以简素为贵,皇王以菲薄为 德,惟殿下留心恭俭,损省玩好,以训天下。” 其三曰:“前世东宮门閤,往来皆有簿籍。殿下时有所须,唯门司宣令,奷伪 乘之,因缘增损。近吕升之乃代署宣敕,赖殿下纠发其奷。以后墨令及覆事,并请 內印画署,冀免诈缪。” 其四曰:“圣人不专其德,贤智必有所师。今司经无学士,供奉无侍读。宜视 膳时奏请其人,俾奉讲劝。夫经所以立行修⾝,史所以谙识成败,斯急务也。”太 子虽称善,不能用其言。及败,索宮中,得班谏书,中宗嘉叹。时宮臣皆得罪,独 班擢右散骑常侍,迁秘书监。睿宗立,拜户部尚书。所历定州刺史、尚书官,皆与 相继云。卒,年七十四。 始,曾祖察尝撰《汉书训纂》,而后之注《汉书》者,多窃取其义为己说,班 著《绍训》以发明旧义云。 令狐德棻,宜州华原人。⽗熙,隋鸿胪卿。其先乃炖煌右姓。德棻博贯文史。 大业末,为药城长,属 ![]() 方是时,大 ![]() ![]() 贞观三年,复诏撰定。议者以魏有魏收、魏澹二家,书为已详,惟五家史当立。 德棻更与秘书郞岑文本、殿中侍御史崔仁师次周史,中书舍人李百药次齐史,著作 郞姚思廉次梁、陈二史,秘书监魏征次隋史,左仆 ![]() 永徽初,复为礼部侍郞、弘文馆学士,监修国史,迁太常卿。⾼宗尝召宰相及 弘文学士坐华中殿,问:“何脩而王?若而霸?又当孰先?”德棻曰:“王任德, 霸任刑。夏、殷、周纯用德而王,秦专刑而霸,至汉杂用之,魏、晋以降,王霸两 失。若用之,王为先,而莫难焉。”帝曰:“今兹何为而要?”对曰:“古者为政, 清心简事为本。今天下无虞,年⾕丰衍,惟薄赋敛、省征役为要。”又问禹、汤、 桀、纣所以兴亡,对曰:“《传》称:‘禹、汤罪己,其兴也 ![]() 时又有邓世隆、顾胤、李延寿、李仁实皆以史学称当世。 邓世隆者,相州人。隋大业末,王世充兄子太戍河 ![]() ![]() ![]() 顾胤,苏州吴人。⽗览,仕隋秘书学士。胤,永徽中累迁起居郞,兼脩国史, 以撰《太宗实录》劳,加朝散大夫、弘文馆学士。论次国史,加朝请大夫,封余杭 县男。终司文郞中。子琮,武后时为天官侍郞、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卒,后曰: “琮不幸,令虽不举哀,然朕以股肱,特废视事一⽇。” 李延寿者,世居相州。贞观中,累补太子典膳丞、崇贤馆学士。以脩撰劳,转 御史台主簿,兼直国史。初,延寿⽗太师,多识前世旧事,常以宋、齐、梁、陈、 齐、周、隋天下参隔,南方谓北为“索虏”北方指南为“岛夷”其史于本国详, 佗国略,往往訾美失传,思所以改正,拟《舂秋》编年,刊究南北事,未成而殁。 延寿既数与论譔,所见益广,乃追终先志。本魏登国元年,尽隋义宁二年,作 本纪十二、列传八十八,谓之《北史》;本宋永初元年,尽陈祯明三年,作本纪十、 列传七十,谓之《南史》。凡八代,合二书百八十篇,上之。其书颇有条理,删落 酿辞,过本书远甚。时人见年少位下,不甚称其书。迁符玺郞,兼脩国史,卒。 尝撰《太宗政典》,调露中,⾼宗观之,咨美直笔,赐其家帛五十段,蔵副秘 阁,仍别录以赐皇太子云。 李仁实,魏州顿丘人。官至左史。著《格论》、《通历》等书,行于时。 峘,德棻五世孙。天宝末,及进士第。遇禄山 ![]() ![]() 峘在吏部,因尚书刘晏力。时杨炎为侍郞,故峘內德晏,至分阙,以善阙奉晏, 恶阙与炎,炎心不平。建中初,峘为礼部侍郞,炎执政,不为憾。炎出故宰相杜鸿 渐门下,其子封求弘文生,以托峘,峘谢使者曰:“得公手署,峘得以识。”炎不 疑,署送之。峘即⽇奏言:“宰相迫臣以私,从之负陛下,不从则害臣。”帝以诘 炎,炎具道所以然。帝怒曰:“此奷人,无可奈何!” ![]() ![]() ![]() ![]() ![]() ![]() 初,受诏撰《代宗实录》,未就,会贬,诏听在外成书。元和中,其子太仆丞 丕献之。以劳赠工部尚书。 赞曰:“文本才猷,世南鲠谔,百药之持论,亮、思廉之邃雅,德棻之辞章, 皆治世华采,而淟汩于隋,光明于唐,何哉?盖天下未尝无贤,以不用亡;不必多 贤,以见用兴。夫典章图史,有国者尤急,所以考存亡成败,陈诸前而为之戒。方 天下初定,德棻首发其议,而后唐之文物粲然,诚知治之本欤! 部分译文 令狐德棻,宜州华原人。⽗亲名熙,在隋朝曾任鸿胪卿。他祖先是敦煌县的豪门大姓。令狐德棻通晓文艺、史学。 隋炀帝大业末年,要他当聄城长,碰上时局动 ![]() ⾼祖曾经问道:“男人的帽子、女人的发髻、一样⾼大,为什么呢?”令狐德 棻回答说“:帽子、发髻在头上,是君主的象征。 晋朝将要灭亡时,君主权势弱小,臣子权势強大,所以江北的女子,上⾐窄小、裙子长大。南朝宋武帝刘裕登位,君主恩德庄重威严,上⾐和裙子的大小比例随着也改变了。这是近代的例证。”⾼祖认为是这样。 这时正是大 ![]() ![]() 太宗贞观三年(629),又下诏命令撰写定稿。有人认为魏史已有魏收、魏澹编撰的两种版本,写得已很详细完备,但北周、齐、梁、陈、隋五朝的历史应当编纂。令狐德 棻又与秘书郞岑文本、殿中侍御史崔仁师编北周史,中书舍人李百药编齐史,著作郞姚思廉编梁史、陈史,秘书监魏征编隋史,左仆 ![]() ⾼宗永徽初年,又任礼部侍郞、弘文馆学士,主持编写本朝历史,提升为太常卿。⾼宗曾经召集宰相和弘文学士在华中殿论辩,问:“怎样做才是王道?怎样做才是霸道?又应该把哪种摆在前头?” 令狐德 棻说:“王道采用德政,霸道采用刑罚。夏朝、商朝、周朝纯粹采用德政就是王道,秦朝专门采用刑罚就是霸道,到了汉朝王道、霸道都用,曹魏、晋朝以后,王道、霸道都丢失了。如果要用,先用王道,但最难用好。”⾼宗说:“如今什么最为重要?”令孤德 棻回答说“:古人主持朝政,把清心寡 ![]() ![]() ![]() 以金紫光禄大夫的头衔辞职退休。去世时八十四岁,谥号为宪。 李延寿,世代居住相州。太宗贞观年间,逐步升任太子典膳丞、崇贤馆学士。由于编写史书有功,改任御史台主簿,代理国史。当初,李延寿的⽗亲李大师,记得很多前朝旧事,一直认为宋、齐、梁、陈、北齐、北周、隋朝天下阻隔,南方称北方为“索虏”北方称南方为“岛夷” 它们的史料对本国记载得详细,对别国记载得简略,往往褒贬失实,考虑修改订正,打算仿照《舂秋》的编年体例,校正探求南北史实。还没有编成就去世了。 李延寿多次参与评议撰述工作,见闻更加广博,要继续实现他⽗亲的遗愿。 他从北魏拓跋王圭登国元年(386)起,到隋恭帝杨侑义宁二年(618)止,撰写本纪十二篇,列传八十八篇,称为《北史》;从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起,到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589)止,撰写本纪十篇、列传七十篇,叫作《南史》。共写了八个朝代,两套书合计一百八十篇,进献给皇上。这两套书很有条理,删改润⾊,大大超过原书。当时人们见他年纪轻,地位低,不大赞赏这两套书。提升为符玺郞,兼职编写本朝历史,直到去世。 他写了篇《太宗政典》,调露年间,⾼宗看到后,对他记事实真大加赞美,赐给他家五十段帛,把复制本蔵进了宮庭图书库,还另抄了一套赐给皇太子。 Www.TtCcXS.cOM |
上一章 新唐书 下一章 ( → ) |
新唐书免费阅读是由网友共享获取,是作者欧阳修、宋祁等不遗余力撰写的一部情节声情并茂的佳作,新唐书小说网为您提供小说新唐书免费阅读 |